今天的“海归”,为什么不招人待见了?

2025-09-19 23:15:52

近年来,"海归"一词在舆论场中逐渐褪去了昔日的光环,甚至开始背负某种微妙的负面标签。

从历史维度看,海归群体确实曾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但当下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这一群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海归群体的构成变化是引发社会观感转变的首要因素。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突破80万,创历史新高。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与改革开放初期公派留学为主的精英化群体不同,当今留学生中自费比例高达90%以上,其中相当部分来自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

这种结构性变化使得"官二代"、"富二代"的标签被过度放大,导致公众对海归群体的认知出现偏差。

某高校人力资源处负责人透露,在招聘过程中,确实存在对某些"背景特殊"的海归应聘者的隐性顾虑。

国际关系紧张放大了安全焦虑。在当前大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人才安全问题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有关部门统计显示,2020年以来查处的经济间谍案件中,有过海外留学经历的涉案人员占比显著上升。

虽然这只是极少数个案,但经社交媒体放大后,极易形成"海归等于潜在风险"的刻板印象。

某智库研究员指出:"部分海归在境外可能接触敏感领域,回国后进入关键岗位,这种隐患确实存在。"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了排斥心理。国内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创新高,2025年预计达1174万,而海归回国就业人数同步增长,使得职场竞争白热化。

展开全文

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同等条件下,本土毕业生的实际录用率比海归高出15个百分点。一位国企HR坦言:"除了少数顶尖院校,我们更倾向录用熟悉国内规则的本土毕业生。"

这种就业挤压效应客观上强化了社会对海归的排斥情绪。

文化适应障碍加深了隔阂。长期海外生活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部分海归在回国后出现"反向文化冲击"。

某咨询公司调研发现,超过60%的海归需要6个月以上适应期,期间容易给人留下"眼高手低"、"不接地气"的印象。

一位创业失败的90后海归坦言:"我们带回来的国际经验,有时反而成为融入本土商业环境的障碍。"

教育资源争夺引发的公平性质疑也不容忽视。随着国际学校数量激增,富裕家庭子女通过留学通道规避高考竞争的现象日益突出。

某教育专家指出:"这种教育移民现象破坏了社会流动机制,加剧了阶层固化焦虑。"当这些留学生以海归身份回国时,难免面临"既得利益者"的舆论审判。

海归群体的价值重估过程,本质上反映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身份焦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