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中国人60多年的“嘎子”,是这样诞生的

2025-08-15 02:39:37

原创 慕津锋 档案春秋

中国现代文学馆珍藏着一部反映抗战小英雄的红色经典小说手稿——徐光耀的《小兵张嘎》。从《平原烈火》“瞪眼虎”到《小兵张嘎》中的嘎子,徐光耀在文字中完成了一场英雄的接力。他笔下的张嘎,融合了赵县侦察员的野气、深县战士的藏枪智慧以及作者自身的经历等镜像,展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伟大抗战精神。下面就跟随文字一起了解《小兵张嘎》这部红色经典的诞生与传承的往事。

1958年6月9日完稿的《小兵张嘎》手稿及作者徐光耀(来源:中国档案资讯网)

小说《平原烈火》

1949年夏,解放战争接近尾声,徐光耀所在部队在天津短暂休整。亲历了绥远战役、平津战役、太原战役,徐光耀决定把战地故事记录下来。7月7日,徐光耀特意请了创作假,创作中,曾经的那些战斗,如王家堡战斗、护驾池伏击、双井村突围、朱家庄喋血,以及王先臣、 旷伏兆等英雄纷纷走进他的脑海。创作非常顺利,徐光耀用时两个月就完成了小说《平原烈火》初稿。

在作品中,徐光耀刻画了一批奋勇抗战的冀中军民形象,并通过他们展示出在白色恐怖氛围下,冀中军民同仇敌忾、不畏生死的伟大革命斗争精神。《平原烈火》一经发表便引起巨大轰动,当年就再版4次、印刷6万册。在这篇小说中,徐光耀塑造了一个名叫“瞪眼虎”的红小鬼。在书中,他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可后来被主角们挤到一边去了,基本没啥事可干。徐光耀的一位老战友看了此书后说:“你怎么把一个挺可爱的孩子写丢了呢?”正是这里的“写丢”为后来“小兵张嘎”的出现打下了文学基础。其实,在这个小鬼身上,有一些徐光耀自己的影子。因为,徐光耀自己就是这样的一个“红小鬼”。

“小鬼”徐光耀

徐光耀,1925年生于河北雄县。从小,徐光耀就对故事有着莫大的兴趣,总是喜欢听做木匠的父亲讲民间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华北沦陷。此时的徐光耀因战争而辍学回家。1938年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20师某部进驻雄县段岗村,八路军战士军纪整肃严明深深打动了徐光耀,13岁的他报名成为第120师第359旅特务营的一名战士。

1942年春,17岁的徐光耀亲身经历了日伪军对冀中军民发动的“五一大扫荡”,无数英雄为了斗争胜利而壮烈牺牲,无辜的中国百姓惨遭日军杀戮。徐光耀对日军的暴行与残酷有了痛彻心扉的体验,他渴望把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表达出来,渴望把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写出来。

1945年,徐光耀在辛集(来源:光明日报)

1945年,徐光耀开始担任随军记者和军报编辑,此后他编写了大量战地通讯。

1947年1月,徐光耀插班前往解放区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学习。这为他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他曾说道:“同时也朦朦胧胧地觉得,表现‘五一大扫荡’的责任,自己也要担负起来。所以,我就留心起来,把经历过的战斗、事件,把认识的一些战斗英雄,记到一个小本子上。”同年,他创作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短篇小说《周玉章》发表在《冀中导报》,从此,徐光耀正式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小兵张嘎》的“偶然”创作

随着《平原烈火》的出版,徐光耀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1951年,组织上安排徐光耀到丁玲负责的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到了1957年,他想到自己创作的《平原烈火》中,有个叫“瞪眼虎”的小鬼。“瞪眼虎”的原型是抗战时期赵县县大队的小侦察员,徐光耀曾见过“瞪眼虎”一面,他那倒挎马枪、斜翘帽檐的逼人野气和泼辣风姿,给徐光耀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由于小说中“瞪眼虎”很晚才出场,徐光耀没时间给他展示才智本领。这也正是徐光耀的一个遗憾。

为什么不单独写他呢?想到这,徐光耀打定主意,要写活这个小鬼。徐光耀开始回想自己生活中所遇到、听到的各式各样的“嘎子”。他记起了抗战时期赵县县大队有两名很有特点的小侦察员,此外还有部队里质朴可爱、机智勇敢而又顽皮倔强的小八路。为了做好记录,徐光耀在自己的桌上放了一张纸,只要想起一点就记下一点,忆起一条就记下一条。就这样,随着记忆的打开,大嘎子、小嘎子,新嘎子、老嘎子,各式各样的嘎子开始蹦蹦跳跳,奔涌而至。

没过多久,“嘎人嘎事”已在纸上拉成一个长长的单子。徐光耀把单子从头细看,去粗取精、编排调整,很快一个“嘎眉嘎眼”的“嘎子”形象,便站在眼前了。

虽然“嘎子”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型,但是书中发生的各种故事都有来源。著名的“树上藏枪”故事,是徐光耀听说当时的深县的李志强怕上级没收他缴获的手枪,就藏在了树上。这些真实生动的生活细节被徐光耀集中在同一个人物身上,因此这个形象变得既生动又鲜活有趣。

资料准备充足后,1958年1月23日,徐光耀开始动笔写起了《小兵张嘎》。不到一个月,他就用手中的笔塑造出了一个“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杆枪,身穿白褂子,光着小脚丫;只有13岁,却擅游泳、会爬树、能摔跤,还爱咬人”的小八路张嘎。小说中的这个小英雄机灵透顶、英勇顽强、爱憎分明,敢闯敢说敢干,同时身上还充满着一股倔强不驯、宁折不弯的“嘎劲儿”。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

“嘎子”诞生了,一部7万字的中篇小说《小兵张嘎》顺利完稿。

掀起“嘎子”热

1958年,徐光耀调入保定市文联工作。1961年秋的一天,《河北文艺》编辑张庆田来保定组稿,和徐光耀偶遇。张庆田早就认识徐光耀,他说:“你给我们写一篇小说吧!”徐光耀试探地问:“我给你稿子敢发吗?”张庆田痛快地回答道:“你只要敢给,我就敢发。”徐光耀一听,很快就把自己早已写好多年的《小兵张嘎》手稿交给了张庆田。

《小兵张嘎》(时名《张故得儿》)手稿 (来源:河北文学馆)

张庆田拿着稿子回到单位后,与主编田间一起商议,中篇小说《小兵张嘎》很快就在《河北文艺》当年11、12月的合刊号上发表。不仅如此,1962年初,《小兵张嘎》单行本还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发行;同时,该小说还在《北京晚报》连载。

《小兵张嘎》1962年单行本(来源:新华社每日电讯)

看到小说如此受欢迎,徐光耀深受鼓舞,他将自己创作的电影剧本《小兵张嘎》寄给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崔嵬看过剧本后,非常喜欢,立即开始着手影片摄制的筹备工作。经过一年的拍摄,1963年同名电影《小兵张嘎》在全国公映,引起了很大轰动,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小兵张嘎”热。

电影《小兵张嘎》1963年版剧照(来源:光明日报)

1985年,徐光耀把自己珍藏几十年的《平原烈火》和《小兵张嘎》手稿慷慨地捐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馆。其中《小兵张嘎》手稿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装订成册的小说初稿。该稿创作完成于1958年6月9日,共122页。该稿第一页写有一段话:“献给抗日战争时期,在八路军中当过小侦察员的‘小嘎’们。”另一个是《小兵张嘎》电影剧本。该剧本写于1962年10月25日,是徐光耀在北京电影制片厂进行修改的第二稿。

“嘎子”这个可爱的小英雄,成为影响几代人的红色经典形象,其蕴含的艺术魅力、承载的革命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文章来源:《档案春秋》2025年第03期

杂志编辑:李红

校对:王礼荣

新媒体编辑:陈皓

版式:施雨

原创稿件

原标题:《激励中国人60多年的“嘎子”,是这样诞生的》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