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这些特殊的乐器,传承了佛教千年的文化

2025-08-10 19:40:42

鼓是敲打乐器之一,有各种形状及大小,为寺院中常用的法器。 《敕修百丈清规》卷下,有“法鼓”、“荼鼓”、“斋鼓”、“更鼓”、“浴鼓”等多种。其中,法鼓是在住持上堂、小参、普说,人室时击之。上堂时击三通,小参时击一通,普说时击五下,人室时击三下,皆当缓击。荼鼓是在祖忌献荼汤时,长击一通,由侍司主之。斋鼓悬于库司之前,于斋时击三通。更鼓是由库司主之,早晚平击三通,其余随更次击之。浴鼓是在浴时击四通,由知浴主之。

鼓的材料,初期有金(金属)、玉、木、石等种种制品。一直到现代,则多已改用木料和牛、马、猪皮等制造。用金属制造的叫“钲鼓”,用石料制造的叫“石鼓”,兽皮制成的称为“皮鼓”。

近世佛寺中所用的鼓,其状多为矮桶式,大型鼓多半悬挂在鼓楼中,或大雄宝殿的檐角下。中、小型的鼓,则配以吊钟,架放在鼓架上,以备赞诵唱念之用。手鼓则于离位行进时执持敲用。

晨钟暮鼓

一般寺院中,常见于大殿前的左右两方建钟鼓楼,分别安置钟鼓,称为“左钟右鼓”。寺院每于晨昏击钟敲鼓,以警行者当勤精进,慎勿放逸,称为“晨钟暮鼓”。

磬、木鱼、铛子、铪子、铙钹、铃等法器,常用于佛教日常念诵、法会等。形状不一,作用也各异。

木鱼和大磬一般摆放在香案前的供桌左右。木鱼因其形状而得名。《敕修百丈清规》中介绍,鱼昼夜不合眼,故用木制成鱼形,击之以警戒僧众昼夜思道。木鱼有两种:一为圆状,刻有鱼鳞,诵经礼佛时叩之,以调音节;另外一种为挺直鱼形,吊于库堂前,粥饭或集合僧众时用之。

磬又称作凿子或凿,于法会或课诵时,作为起止之节。《敕修百丈清规》卷八《法器章》中说:“磬,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时,大众看诵经咒时,直殿者鸣之;唱衣时维那鸣之;行者披剃时作梵睹梨鸣之。”现今则普及于一般寺院,各寺佛殿中均安置之,是早晚课诵、法会读经或作法时不可或缺的法器。

磬有大、小之分。引磬为寺院中所使用的打击乐器,又称小手磬。形似酒盅,直径约七厘米,形状与仰钵形坐磬相同。置于一根木柄上端,木柄长约三十五厘米,用细长铜棍敲击。《禅林象器笺·呗器门》中说:“小磬,如桃大,底有窍贯绪,连缚小竹枝为柄,以小铁桴击之。名为引磬,盖因导引众故名。”

铛子以铜片制成,状如圆盘,四边凿有小孔,系于铜制圆形架上,下按木柄,以小槌击之。执铛子时,名"照面铛子"。

铪子,敲时左手托下铪,右手提上铪往下敲,必须音声响亮;不敲时,两铪相合,双手捧持,用二指与中指夹心,皆平胸次。

铙钹是法会时所用法器之一。铙与钹原为二种不同的乐器,后来混而并称为铙钹,流传至今。

铃是诵经时使用的法器之一。用青铜、紫铜等材质所制。铃有惊觉、欢喜、说法三义。鸣铃以供养诸佛,称为振铃。

初步了解佛教的部分法器后,可发现它们有不同的作用,但皆有佛教智慧蕴涵其中。 既能警戒僧众,亦可度化众生。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中,都可找到人们对佛教法器的“独有情钟”。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这句诗是唐代诗人常建所写。他为人耿介自守,于仕途失意后怀着满腔的悲愤游历山川。一天,他步入一座古寺,一路的美景让他暂时忘记了烦忧。在此美景中,寺院传来敲钟击磬的空灵音。他忽然觉得万物都沉默静寂,这瞬间他顿悟了,心境也开阔起来。此后,便隐居山林,与山水为伴,怡然自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千年以前,诗人张继以钟声自我激励,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岁月悠悠,晨钟暮鼓,木鱼声声。大磬、铛子、铪子等法器交错敲击声中,回荡着僧人诵经赞佛的悦耳梵呗声。 这些特殊的乐器,传承了佛教千年的文化,如水般浸润人心,给人以身心的召唤与洗礼。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