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明经、进士及第之后,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还不能直接入仕做官,必须经过吏部的铨选考试——吏部科目选,及格后才会授予官职。吏部铨试不合格的及第者,必须等待下一次的铨试。
唐代吏部铨选试由吏部员外郎主持,称为“关试”,因为常在春天举行,又称“春关”。吏部铨选的标准有四: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但其准则主要以判、书为主,即要求考生能审断狱讼、判语要文理优长,并书法遒美。贡举及第者一旦通过吏部铨试,便可脱去平民的粗麻布衣,换上官服,即所谓“释褐”(又称“解褐”),表明从此不再是平民百姓,真正步入仕途了。
科目选与贡举虽均为分科考试,但其性质有很大区别。贡举是由礼部主持,应考者是没有官职的白身士人,属于一种获得出身资格的考试(如进士及第可获得进士出身资格;明经及第可获明经出身资格)。科目选属于一种授官性质的考试,由吏部主持,应考者是已获出身资格者(如进士出身、明经出身等),或是已有官职的官员。已获出身资格的考生,科目选合格可以正式授官;已有官职的考生,科目选合格则可以藉此升迁。
科目选一般由吏部尚书或吏部侍郎主持,考试方法则与贡举省试略同。科目选中,最重要也是最为人所看重的是博学宏词和书判拔萃科,这两科考试合格后的待遇与仕途较其他科为佳。就考试内容而言,拔萃科试判(狱判)三条;博学宏词科试文三篇,其“文”也是诗赋之类。
科目选合格,吏部录取后,还要经过中书省复核,甚至还要进呈皇帝,最后才下敕公布。科目选每年举行,录取名额甚少,如博学宏词科每年三人,但如合格者不足三人,则不会强凑其数。科目选合格,不但可以较快入仕,而且可以获得较高的官职。如白居易在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进士及第,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登拔萃科,即授秘书省校书郎。
至于未能通过吏部铨选考试的亦大有人在,有些甚至出身20年而未获录用。最典型的例子,莫如一代文豪韩愈,他在《上宰相书》中称:“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吏部卒无成。”即是说参加了四次礼部的贡举考试,才考中进士;参加了三次吏部的考试,都一无所得。他希望通过宰相的推荐获得一官半职,结果三次上书均不受理,只好离开京城长安,到宣武军节度使董晋的麾下做幕僚,后来经过董晋推荐,才得到秘书省校书郎这种小官的试官机会,始正式踏上仕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