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内容浩大,不仅有用兵打仗的方法,对情报工作也有着深刻的认识。 孙子提到战争要“谋攻”、要知“军形”,晓“兵势”,查“虚实”,这些都离不开情报工作。对于情报工作,孙子提出了“五间”和 “动敌”的理论体系,阐述了情报战的原则、方法,强调了军事情报保密的重要意义。特别是他在《用间篇》中,阐述了古代情报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情报的基础。
战国时期是情报思想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被誉为兵家权谋的始祖的《六韬》,成书于战国末期,它第一个提出了情报侦察技术、保密技术、情报部门的组成及谍报活动方式等,是最早的情报百科全书。《六韬》主张构建面向全国的情报体系,通过获取敌国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及战争策略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洞察敌方意图,提出了“先料敌而后动”的见解。同时《六韬》还强调要注意情报的保密工作,提出了反情报思想。
李靖
《管子》是中国古代情报工作的思想集大成者,它将情报工作浓缩为“知形”、“知能”、“知意”的,“三知”理论体系,并对情报的质量和情报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情报归纳敌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八个方面,形成了综合性的情报侦察与分析思想,强调战争决策需要随时关注和跟踪敌情变化,将情报与军事活动的关系上升到了哲学认知论的层面。
唐朝的《李卫公问对》用唐太宗与李靖君臣对话的形式来阐述李靖的军事思想,其中也蕴含了大量的情报工作理念。李靖认为“知己知彼”的关键是得知敌方的战略意图、作战决心、战斗实力以及斗志,强调“彼情”与“我情”的对奕关系,强调将敌我双方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做为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这说明唐代的情报工作已充满了唯物主义辩证观,情报工作也已发展到一个很高的高度。
古代军事情报的搜集
在古代战争中,谁掌握更为先进的军事情报技术,就更能掌握战场上的主动,进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春秋时期的“巢车”是古代最早用于军事情报搜集的技术。它是一种专供观察敌情用的瞭望车,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子可以升高到数丈,在攻城时可观察城内敌兵情况。 这种居高临下观察敌情的方式,是今天空中情报侦察的开端。
如何对远在数十里之外的敌军进行情报侦察?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利用共鸣原理发明了 “瓮听”,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侦测有声源目标方位的器材。这种器材对获得敌方军队人数和挖地道攻城时效果奇大。具体做法是在已方军营中挖一深井,内置一口缸,缸口上蒙一层薄牛皮, 令听力聪敏的人伏在缸上,监听敌方的动静。 敌方如果想以开凿地道的方式进攻,由于挖掘时声音在地下可以引起缸体共振,我方也就可以侦测出地下敌人所在的方位。 到了北宋,采用了更为简 便的方法即利用士兵装箭的牛皮囊做卧枕,“取其中 虚,附地枕之”从而发现周围是否有敌军。这种利用声音传播原 理来侦测敌人动向的军事情报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 以讲就是古代的“雷达”技术。
军事情报的保密工作
“保密”是情报工作的生命。《六韬》上说:“用莫大于玄默,谋莫善于不识 。”也说是说打战最重要的是保守机密,是我方计谋不被敌方识破。只有做到情报封锁,才能使敌人无所适从,陷入被动挨打的地步,也就是所谓的“谋成于密败于泄”。
《孙子兵法》指出:“间事未发而先闻者, 间与所告者皆死。”所以历代军营中,为了情报的机密性,保密规定都十分严格。唐代规定“漏泄军事者斩,与敌私交通斩,凡言觇侯或更相推托谬说事宜兼复漏泄者, 并斩之。”
为了保证军事情报传递中的保密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 “泥封”、“火漆”、“ 阴符 ”等传递办法。 秦汉以后,情报传递中又出现了各种暗 语、暗号、密诗、符号等形式。 “阴符”是竹子或者木片制造的,可按需要截成不同的长度,战前约定好用不同长度的竹节表示不同的内容。 如三寸表示胜利,四寸表示攻城,五寸表示阻击敌军,六寸表示请求援军等等。 “阴符”由指挥军队的将领掌握,上无文字图案,就连传符人也不知其中含义,即使在传递中被敌人截获,敌方也无从得知情报内容。
阴符的保密性强,但能够传递的情报内容有限,所以军事情报传递过程中,又出现了“阴书”这种新的方式。“阴书”是先把所要传递的机密内容写在竹简上, 然后将竹简拆开打乱,分成几份,再派几名信使各传递一份。使者到达目的地后,收信人把阴书拼合起来,便可得到完整的内容。“阴书”传递过程中,即使某个信使被敌方抓获,敌方也得不到完整的情报。
到了宋朝,情报加密又有了创新和发展。宋朝发明了“字验”这种情报密码,将各种情报内容归纳为 40 项,用 40 个没有重复字的诗来表示, 再编上 1 到 40 的数字代号,形成了早期的“密码本”。 这种密码本由军中的主将掌握,每次使用时,根据所需传递的内容,写上事先规定的符号,对方只要查对密码本就能译出情报内容。 这种传递情报的方式具有极强的保密性,情报即使被敌人截获,没有密码本也破译不了。
古代情报传递的方式和途径
利用人力携带进行情报传递 人力传递,是指通过人力将情报传递给情报利用者,这种传递方式比较灵活、便当、直接,在古代比较落后的交通条件下,是最为普遍的传递方式。传递情报的,都是受过特殊训练、具备急速长途行走能力的人,元代诗人张昱的《辇下曲》对这些人有过描写:“放教贵赤一齐行,平地风生有翅身。 未解刻期争拜下,御前成赐赏金银。” 元代情报传递者名叫“贵赤”,他们“从幼学走,以轻捷较胜负,练习既久及长,一日能驰三百余里,虽快马不能及。”这些人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寒冬,都能保证情报的准时送达。
烽火台
利用邮驿传递情报 从商朝开始,便建立了“驿传”制度。周代在官道上每隔三十里设一驿,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情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邮驿制度。 秦代颁布了《秦邮律》,汉代建立了完整的邮传系统,每三十里设一驿站,十里设一邮亭。 唐代全国有驿站一千多处,人员五万以上,驿传速度可达一天三百里以上。宋代将邮驿进行军事化管理,还建立了急递铺,情报传递最快每天可达五百里。从宋朝到清朝,邮驿一直官方传递公文、信息和情报的主要途径。
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古人有时也会利用驯化的动物传递情报。历史上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例子很多,训练有素的军鸽可以很好的完成传递情报的工作,甚至在二战中这种方式仍有出现。 古人也会运用各种自然力量,创造情报传递的新方式。早在战国时期,古人就懂得了利用风筝传递情报。 据《诚斋杂记》记载,汉朝初年,韩王信与陈稀勾结进行叛乱,“信谋从中起,乃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宫远近,欲以穿地坠入宫中也”。这就是利用风筝传递情报的很好例子。
利用水流来传递情报信息,也是一种传递情报的独特方式。 《隋书》记载:“隋将尧君素守河东,上遣吕绍宗、韦义节、独孤怀恩相继攻之。君素为木鹅,置表于颈,具论事势,浮之于河;河阳守者得之,达于东都。”
利用烽火信号传递情报是古代最常见的一种情报传递方式。 烽火也叫烽燧,白天燃烟为“烽”,夜间点火为“燧”。为了使烟能远远被望见,古人常在薪草中加入狼粪,使燃烧的烟又直又浓,故有“狼烟”之移送。 不同的烽火代替着不同的情报内容。 “烧一烟,则贼不至;烧二烟则尘起;烧三烟则贼至。”汉武帝时,卫青和霍去病率军分头攻击匈奴,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的信号,短短一天之内,情报就从河西传到千里以外的辽东。
古代军事情报特点
中国古代情报崇尚谋略,重视针对敌国、敌方上层人员的情报搜集。但是古代情报主要是为政治服务,对经济、科技方面的情报不够重视,因此有着周期性的特点。每当国家动乱之时,也是谍报活动频繁之际。天下安定后,各种政治势力都形成了稳定的利益集团,对情报工作的关注就相对减少。
中国古代情报活动中,也很注重用假情报去迷惑敌人,使其误判形势,干扰、影响和破坏敌方的决 策者及决策集团的决策,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目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