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叛唐的背后,让人细思极恐

2025-11-05 09:15:12

二、咱们换个说法,还是讲这个意思:

“李子代桃,大水淹了杨家庄”,这是隋末时候老百姓常挂嘴边的一句预言。大概就是说,有个姓李的会把隋朝的杨家江山给夺了去。

在李渊发动起义之前,大家普遍认为李密就是那个符合预言的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起义队伍会跑到瓦岗寨,选择跟随李密的原因。

就连李渊刚开始造反那会儿,也特地写信恭维李密,还主动推他做老大。后来李密被王世充打败,他的好多老手下都跑去投靠了大唐。

老话说得好,普通人没罪,但有了宝贝就可能惹祸上身。

李密自认为命运非凡,还曾是瓦岗寨的头头,这样的人物留在李渊身旁,就像是个随时会爆的炸弹,李渊肯定不会让他这么做。

另外,李渊虽然能接纳投降的将领,甚至是背叛过别人的将领,但他就是容不下那些曾经做过首领的人。

像河北的窦建德、南梁的萧铣、还有陇西的李轨,他们以前都是各自地盘的老大。可当他们投降后,到了长安,都被李渊给杀掉了。

李密也曾是个领头人物,结局估计没啥两样。

两个事情碰到一块,李密一到长安很可能就没命了,但李渊没立刻动手,是因为李密还有用得上的地方。

李密呢,一进长安就发现被李渊给骗了。尽管李渊对他很客气,老是叫他弟弟,还把自己的外甥女独孤氏许配给他做老婆。

不过,这样一来,李密就丢了兵权,变得只能任人摆布了。

《旧唐书》上说,李密到了京城后,受到的礼遇越来越少,掌权的人还向他索贿,大多朝臣都瞧不起他,甚至有人直接向他敲诈钱财。

这些人可精明着呢!他们敢这样对待李密,是因为猜透了李渊想要对付李密的小九九。

为了保命,李密只能咬咬牙挺过去,因为活着才有机会嘛。没忍多久,黎阳的徐世勣就给李密送来了曙光。

三、咱们换个说法来说这事儿:

徐世勣以前是李密的部下,他负责看守黎阳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浚县附近。李密投降唐朝的时候太急了,徐世勣没来得及跟上他。

徐世勣这个人,后来变成了大唐有名的将军李世勣,再后来他又改名为李勣。

魏徵跟着李密到了长安,他主动要求去安抚山东的各路人马。在经过黎阳的时候,他给徐世勣写了封信,劝他早点投降。

徐世勣瞧着以前的主子和老朋友都投靠了唐朝,再加上看到大唐政府深得百姓爱戴,于是他也打算归顺唐朝。

只不过,他投靠唐朝的方法有点与众不同。

徐世勣心想,这些地方原本都是李密的,要是他转手把这些地方送给大唐,那就等于背叛了主人去讨好别人,这种事他是干不出来的。

接着,徐世勣让人统计好郡县的居民人数、士兵名单和战马数量,之后派长史郭孝恪去长安,把东西交给李密,再由李密转交给李渊。

这就是说,徐世勣其实是跟着李密一起归顺了大唐,并不是他背叛李密之后,才去的大唐。

徐世勣真是个忠心耿耿的人,李世民在快不行的时候,挑他来做照顾新皇帝的大臣,就是因为他特别忠心。李世民还亲自跟他说过:“你以前对李密都那么忠心,对我怎么会不忠呢!”

李渊得知此事后,赞叹说:“徐世勣懂得感恩,还愿意把功劳推给别人,真是个忠心耿耿的大臣。”于是,他赐给徐世勣李姓,徐世勣从此就叫李世勣了。

四、再来说下这点

李密到了长安后,处处遭人白眼,自己也没法摆正位置和心态,这时候徐世勣又来添堵。

这让李密重燃了东山再起的希望,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冒险一试了。

于是,李密瞅准时机跟李渊讲:“我受您大恩,在京城享福,却还没为您做点啥。山东那边的人都是我以前带过的兵,我想去把他们召集起来并安抚好。靠着国家的威力,打败王世充就跟捡地上的小草一样容易!”

我跟李渊讲,自己老在京城享清福,没给国家做点啥贡献,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听说山东那边还有我以前的手下,想求他批准我去劝他们投降。

谁都看得出来,李密想趁这个机会离开长安,找回以前的部下,打算重新崛起。

这么明显的谎话,大臣们都心知肚明,李渊肯定也心里有数。

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好多大臣都劝道:“李密这家伙狡猾又爱造反,现在要是放他走,就好比把鱼扔进深泉,把老虎放回山林,他肯定不会再回来了!”

李渊对李密可能叛逃的事并不在意,他说:“当皇帝是老天爷定的,不是他能抢走的。就算他真的反了,那也不过是草箭射到草丛里,没啥大不了的!”

这儿的比喻挺生动,蒿草满地都是,不值钱,但要是把草杆做成箭杆,那蒿草箭就成了值钱的家伙什儿了。

李渊这是在说,李密就像那不值钱的野草,一旦离开大唐这个靠山,他就闹腾不出啥大动静了。

如果李密真的背叛逃跑,那就正合了李渊的心意。

李渊盼着李密和洛阳的王世充能互相打起来,好让他自己在旁边等着,最后捡个便宜,这就是他说的“二贼交斗,坐收其利”。

李渊把李密叫做“坏蛋”和“不起眼的杂草”,这明显表示出他对李密的不屑和不信任。

五、换个说法就是,这一条也是讲的一个重点。

12月1号,李密带着瓦岗的老部下王伯当、贾闰甫、张宝德等人出发去山东,目的是劝说那些还没投降的旧部下归顺。

出发前,李渊吩咐李密,让他在华州留下一半的兵马,只带另一半去山东。当李密他们走到桃林(就是现在的河南灵宝市北边老城那儿)时,李渊又突然叫他回去,但为啥这么做,《旧唐书》里没提。

《资治通鉴》里提到,瓦岗军的老张宝德怕李密逃跑后自己会受牵连,就偷偷跟李渊说李密肯定会反。因此,李渊就让李密带着手下慢慢走,而他自己则骑马单独进京,有别的事儿要办。

这样的圣旨,不就是摆明了要逼李密起来反抗吗?

如果李密按照诏书独自回朝,那他就得面临三司一起审讯,自己就像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可要是不遵诏书,那就是犯了抗旨的大罪,等朝廷大军一到,他还是难逃一死。

反正都是一死,不如干脆起义算了。

李渊发的那道命令,早就把李密治得服服帖帖的,李密做的决定也正好是李渊所期望的。

十二月三十号那天,李密把前来宣读圣旨的钦差给杀了,用诡计占领了桃林县,抢了一通东西后,就沿着崎岖的山路往东走,打算到伊州(就是现在的新疆哈密那一带)去找他的老部下张善相会合。

在经过陕州(就是现在的河南三门峡市)时,被唐朝的将领盛彦师击败并杀害,随后他的头颅被送到了长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