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巨鹿之战”中,当战友王离被项羽抓去之后,秦将涉间知道败局已定,曾经对手下将士说过一段话,他说:“项羽所过之处,皆屠城以显淫威,降者必死。纵侥幸得生,也必受百般侮辱。我等世为秦臣,若不能扫平草寇,不如以死报国。”说完,涉间与将士们引火烧寨,自焚而死。
涉间这段话,一方面说明他性格刚烈,宁死不取辱。而另一方面,也说明项羽杀降屠城已成习惯,他是通过杀降屠城来形成震慑,对敌军增强心理压力,造成对方畏惧心理,从而越战越勇,越勇越杀,越杀越胜,这或许就是项羽成了战神的一种路数。
项羽一生,征战无数,却暴虐无行,嗜杀成性,多次屠城杀降。襄城之战是他带兵第一战。当年,24岁的他,血气方刚,率军进攻襄城(今河南襄城),遭到襄城军民顽强抵抗,久攻不下,拨动了他心中那根“恶弦”,攻下襄城时,他暴怒屠城,将全城男女全部杀掉,这是他为逞一时之气,背千古骂名的开始。
司马迁《史记》里明确记载他杀降屠城恶行的就有五处:一是襄城屠城,二是城阳屠城,三是新安杀降,四是咸阳烧杀,五是齐国杀降。在新安,20万投降秦军被项羽活埋,他毫不犹豫,连眼睛都不眨一下。本来还有第六次,在外黄,他打算将全城15岁以上的男子坑杀时,经外黄少年劝说后才放下了屠刀,杀降未遂。
关于项羽屠城、杀降,是不是历史的真实,窃以为,不但是真实的,而且应该是非常真实的。一来,司马迁著《史记》作《项羽本纪》,班固著《汉书》作《项籍传》,二位史家所处年代与项羽不远,所采集者,要么来自官方其他文字,要么来自实地的调查,谁还比他们能更接近历史真实?
二来,当时的史官比后来的史官更像史官,他们以著“信史”自居,司马迁一个腐刑都受过的人,还有必要在自己要留传于后世的著作中造假么,如果为尊者讳而掩饰的话,那么他将刘邦写成一个丢儿弃女、要与项羽分享杀父亲后“一杯羹”的无赖之状、自私之徒,为什么不掩饰呢?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