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衢州因地理位置“四通八达”得名
“衢”——“四达谓之衢”,衢州地处浙江西部,与福建、安徽、江西接壤,是古代交通要道。“四达谓之衢”的古意,道出了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使命。作为连接四方的枢纽,见证历史变迁与文明的交融。
贰
QU ZHOU
衢州名人轶事
衢州最令人称道的
莫过于它在文化史上的璀璨篇章
孔氏南宗,薪火不绝
文风鼎盛,书院林立
儒家的礼乐教化与四省交融的多元文化
共同铸就了衢州“东南阙里”的美誉
人杰地灵,亦有无数名人驻足此地
留下无数故事与传说,耐人寻味
大宗南渡:儒学文脉,落地生根
南宋建炎二年,金兵南下,孔子第48世孙孔端友背负孔子夫妇楷木像随宋高宗南渡,定居衢州。自此,衢州成为孔子后裔的江南圣地,孔氏南宗家庙在此生根,与曲阜北宗遥相呼应。
孔洙让爵:南孔之风,礼让天下
元初孔洙袭衢州“衍圣公”爵,时元廷令其北归曲阜,孔洙以“先祖庙墓在衢,不忍弃”拒爵,让于曲阜宗弟。南孔自此扎根衢州,成“东南儒宗”。其“宁违荣而不违道”的精神亦成美谈。
杨炯:诗人与衢州的意外遗韵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曾任盈川(今衢州衢江区)县令,暴病死于任上。当地建"杨炯祠"祭祀,明清时期每逢干旱仍会至祠祈雨,香火不绝。
赵抃:铁面御史的衢州情结
北宋名臣赵抃曾任衢州知州,以清廉刚直闻名。平日以一琴一鹤自随,兴修水利,推广儒学,自掏俸禄助贫士赴考。其故居"赵抃祠"至今留存,祠中古柏传为他亲手所植,树龄已近千年。
周宣灵王:投江成圣,逆水行孝
周宣灵王本名周雄,以孝道闻名。传说他因母亲病重,千里赴江西婺源求药,返程至衢州时听闻母亲已逝,悲痛投江而亡。其尸身逆流而上,面目如生。衢州百姓感其孝心,建庙奉祀,尊为“孝子神”。
龚氏捐金:一段鲜为人知的善行义举
清乾隆年间,一龚姓富户目睹百姓往来渡河艰辛,毅然决定捐四百金以造渡船,在岸边修葺简易码头,创立“义渡”。数十年后,其后人龚大鏊继承父志,捐出五十余亩膏腴良田,其丰厚租息为专供渡口船夫们的“工食钱”,提供坚实的生活保障。
叁
QU ZHOU
衢州志怪传说
蒲松龄先生曾在《聊斋志异》中记载
衢州有三怪
三怪并非山精野魅
而与古城地标息息相关
至今仍是老衢州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三怪其一,为钟楼大头鬼
衢州钟楼曾有一口古钟,夜深人静时,常有"大头鬼"出没。传说此鬼头颅硕大如斗,双目赤红,每逢阴雨夜便悬浮钟下,发出"嗡嗡"怪笑。清代县志记载,康熙年间一更夫被吓疯,称见"巨首遮月"。民间传闻称,大头鬼最终被一个胆大的小学徒羞辱后羞愤离去,从此销声匿迹。
其二,为县学池塘白布怪
明代衢州县学有一方池塘,每至子夜,水面会浮出一条雪白长布。横在路中间或浮于水面。行人若伸手去捞,或用棒子去拨弄,白布怪便会瞬间腾空而起,将行人卷入塘中,生生活埋。
其三,为蛟池塘鸭鬼
蛟池街旧有深塘,传说藏匿蛟龙,每逢薄雾,塘中会浮出一群无头鸭,划水如活物,追人啄咬。后高僧以铜钉封塘,刻"阿弥陀佛"碑镇之。如今蛟池已成暗渠,但雨夜偶闻"嘎嘎"怪声,令人毛骨悚然。
作者:徐明
时至今日
“衢州三怪”早已不是神秘的精怪传说
而是化作街角巷尾灵动可人的文创图腾
在这片文化的沃土上
焕发勃勃生机
肆
QU ZHOU
“小四川”
四省通衢,悠悠千载
不仅为古城涵养了深厚的历史文脉
更为带来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成为了浙江独一无二的“小四川”
这种辣味文化
不仅丰富了浙江人的食谱
也成为了衢州人直率性格的一部分
成为了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魅力所在
三头一掌:“三头”与“头头是道”
相传在明代,衢州一户贫寒人家常以捡来的鸭头、兔头等烹煮充饥。一年除夕,一个路人被鸭头、兔头的香气所吸引。路人吃好后留下十两银子离去。这笔钱便成为这户人家开店的资本。多年后路人重游,发现他们已开酒店,欣然题写牌匾“头头是道”。
这个路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旅行家徐霞客。衢州特色美食“三头一掌”因此名声大振,逐渐流传海内外。
衢州“纸皮馄饨”
传说乾隆下江南路过衢州,看到馄饨皮薄得像纸一样,近乎透明,馄饨两秒出锅、入口即化,让乾隆拍案称奇。“纸皮馄饨”也因此名声远扬。
粉干:这碗“面条”有点不一样
衢州本地产的粉干,根根细滑如丝、色泽白皙透亮,煮后更是柔韧弹牙,米香四溢。那份爽滑中透着筋道的独特口感,让它成了众多本地人念念不忘的“心头好”。
水晶糕:衢州,也不全是辣味!
香香糯糯的水晶糕,搭配上清爽甘甜的薄荷水,独特的衢州风味让奶茶烧仙草都要靠边站,是衢州夏日消暑解辣的必备美食!
伍
QU ZHOU
“铁衢州”
地处浙闽赣皖之心腹
衢州自古便是兵家逐鹿之地
这里,既是华东通向华南的咽喉要地
又是南北水陆交汇的枢纽重镇
“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
使得历代王朝无不将其视为
护国安疆的门户
数千年的风雨征战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数不尽的烽火遗痕
而每一次山雨欲来,衢州人从未缺席
姑蔑古国:衢江之畔的剑与火
在衢州龙游灵山脚下,埋藏着姑蔑古国的遗迹。这个春秋时期的东南小国,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战略支点。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北伐,越王勾践趁虚而入,越军于姑蔑与当地军队汇合,联军突袭,重创吴国。
《吴越春秋》中记载,一位来自衢江南林的越女,自幼学剑,剑术高强,曾教越军作战,助越灭吴,战后被封为“越女”。金庸也曾以她为原型,写下《越女剑》。
黄巢南下:一座孤城的周旋之道
唐末黄巢起义风起云涌,878年其军南下闽地,必须经过衢州。史载“掠衢、婺,逾岭入闽”,衢州守军依山设防,战于仙霞,虽兵力有限,仍奋力阻敌。乡勇截断粮道,百姓则熟谙山中小路,为官军送信传情,分散起义军兵力。哪怕城池告破,那些来自山间的反抗,仍在延缓入侵的脚步。
太平军围城:一座城的坚守不退
太平天国运动波及八省,衢州作为浙西咽喉,成为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要地。
咸丰八年,石达开率军自江西入浙,围攻衢州。然而城高池深,军民一体死守,左宗棠亲自坐镇,激战数月,夺回主动。三次围城,十室九空,衢州却从未失守。
“守两浙而不守衢州,是以浙与敌也;争两浙而不争衢州,是以命与敌也”,“铁衢州”的名号,就此铸成。
国宝南迁:一位衢州人的九年守护
1937年,日军逼近杭州,浙江图书馆孤山分馆决定紧急转移国宝文澜阁《四库全书》。衢州江山人毛春翔,参与押运。他们连夜出发,翻山越岭,辗转十余省,颠沛流离四千多公里。胜利后,毛春翔亲自将《四库全书》安全送回杭州。他未在书上留名,却把忠诚写进了历史深处。
空降的飞鸟:杜立特行动中的衢州营救
1942年春,美军发起“杜立特行动”,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因轰炸机燃油耗尽,飞行员们自空中跃下,跌入崇山峻岭。而衢州,成了他们生还的关键节点。
在江山,东积尾村村民在山顶发现了鲜血淋漓的队员曼奇。村民毛继富主动背起曼奇下山,不知疲倦,整整走了一天山路。在遂昌,降落在岩坑村的队员格雷困乏饥饿,同样为村民所救。但营救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不少中国百姓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些牺牲的壮丁也许不懂得“盟军”的含义,却知道:“救人,就是抗敌。”
有13架飞机的飞行员受到中国军民救助生还,为“杜立特行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烈火中破土:衢州保卫战中的不灭希望
“杜立特空袭”后,衢州受到了日军的疯狂报复,1942年5月15日,“浙赣战役”打响。日军使用毒气、细菌等惨绝人寰的手段进攻衢州。6月7日,因兵力悬殊,衢州失守。1944年6月,第二次衢州保卫战爆发,守军损失惨重,弹尽粮绝,千余将士拒不投降,自西安门外纵身跃入衢江,尽显誓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一壮举激发了反攻士气。27日,国军三面围攻衢州,29日日军开始撤退,30日衢州光复。
这座城没有一成不变的边界
但从未改变的
是一代代人对家国的忠诚与坚守
这就是衢州——
不是因为从不曾倒下
而是一次次倒下后
仍选择挺身而起
内容来源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星源流明实践队
一 审|张正浩
二 审|郑翡
三 审|徐旭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