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明:本文系中国中药杂志微信号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否则一经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作者:韩德承
编辑:白鱼
审核:小也
朱砂,传统中医中安神定惊之良药。近年来,朱砂“做客”其他地区的时候却吃了很多“闭门羹”。据公开报道,美国卫生部明令禁止出售大部分含有朱砂的中成药;香港卫生署则将朱砂列为毒性中药;台湾地区以“汞含量超标”的名义禁止多种中药销售。
那么老祖宗留下的传统中药朱砂真的是有毒而变得那么可怕吗?我们还是从传统的医药文献说起。
朱砂又名丹砂、辰砂、丹粟、赤丹,为天然的辰砂矿石。
李时珍曰:“丹乃石名,其字从井中一点,象丹在井中之形,义出许慎《说文》。后人以丹为朱色之名,故呼朱砂。”劈开辰砂矿石,取出岩石中夹杂的少数朱砂。
可利用浮选法,将凿碎的矿石放在直径约尺余的淘洗盘内,左右旋转之,因其比重不同,故砂沉于底,石浮于上。除去石质后,再将朱砂劈成片、块状。
其片状者称为“镜面砂”,块状者称“豆瓣砂”,碎末者称“朱宝砂”,具有清心镇惊、安神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癫痫发狂、小儿惊风、视物昏花、口疮、喉痹、疮疡肿毒等症。外用可治疗疮疡肿毒、疥疮、咽喉肿痛等症。因其性寒,以治心火盛者为宜。
《斗门方》中记载:治疗小儿未满月受惊,似中风欲死者,用朱砂以新汲水浓磨汁,涂于五心立愈。
朱砂内服主要用于入丸散,或用药液冲服,或作丸药挂衣之用。据统计,含朱砂的中成药有60种以上,如朱砂安神丸、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柏子养心丸、再造丸、跌打丸、天王补心丹、七厘散、小儿回春丸、小儿至宝丸、小儿百寿丹、小儿太极丸、小儿牛黄散等。这些药物在祛病疗疾都有很好的作用。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药专著《神农本草经》卷二所列的120种为上品的中药,第一位就是“丹砂”。书中写道:“丹砂,味甘,微寒。主身体五脏百病,养精神,安魂魄,益气明目,杀精魅邪恶鬼。久服通神明,不老。能化为汞。”在序录中说道:“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把这些上品称为“君”药,一是与“上品”“养命”“应天”相呼应;二是这一卷首录载的15种矿物药均是古代帝王和士大夫为追寻常生不老,把朱砂做为炼丹的主要原料,认为服之可延年益寿。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曰:丹砂“性微寒,味甘,无毒。”《本草经疏》亦曰:“丹砂,味甘微寒而无毒,盖指生砂而言也。《药性论》云,丹砂君,清镇少阴君火之药。安定神明,则精气自固。火不妄炎,则金木得平,而魂魄自定,气力自倍。五脏皆安,则精华上发,故明目。心主血脉,心火宁谧,则阴分无热而血脉自通,烦满自止,消渴自除矣。”
然而他们在言朱砂无毒的同时,又接着说朱砂有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别录》云无毒,岐伯、甄权言有毒,似相矛盾。按《何孟春余冬录》云︰丹砂性寒而无毒,入火则热而有毒,能杀人,物性逐火而变。此说是也。” 《本草经疏》接着说:“丹砂体中含汞,汞味本辛,故能杀虫,宜乎《药性论》谓其有大毒,若经伏火及一切烹炼,则毒等砒、硇,服之必毙。”
祖国医药学对朱砂毒性的认识,经历了由“无毒”到“有毒”的过程。《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我们不能按组方中之“君”药的内容去理解,说朱砂为“君药,只是一种说辞来突出上品中15种矿物类药物在古人评价中的地位而已。因为首载的15种矿石类药物,多数有毒性,何言可以“养命”、“无毒”、“久服通神明,不老”呢?
汉晋时期,炼丹、服石之风盛行,帝王和士大夫阶层骄横淫奢,追寻长生不老,因而将这些可以作为炼丹原料的药物列为上品,认为服之可以延年益寿,并作为上层社会人士的专利。
殊不知不少崇尚服丹药之人,恰恰是这些有毒药品使他们夭亡,更不可能使其“不老”和“延年”。这个时期,对朱砂的毒性,特别是导致慢性中毒的弊端,基本上没有认识,几乎均认为朱砂“无毒”。
虽然在唐代一些医家中,曾引起过较大的异议,如《药性论》言其“有大毒”,但并未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仍以为其“无毒”。直到明清时期,诸医家才改变了对朱砂“无毒”的认识,所以,《本草经疏》才强调:“若经伏火及一切烹炼,则毒等砒硇,服之必毙”,不仅指出了朱砂的毒副作用,而且还指出了火锻可使朱砂的毒性增强,只要不经过高温加热就没事。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寇宗奭的一段话:“朱砂镇养心神,但宜生使。若炼服,少有不作疾者。一医疾,服伏火者数粒,一旦大热,数夕而毙。沈存中云:表兄李善胜炼朱砂为丹,岁余,沐浴再入鼎,误遗一块。其徒丸服之,遂发懵冒,一夕而毙。夫生朱砂,初生小儿便可服;因火力所变,遂能杀人,不可不谨。”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朱砂有毒,并且在中药学的专著中明确标明朱砂有毒。《中国药典》载:朱砂“甘,微寒;有毒。用法用量:0.1~0.5克,多入丸散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并在注意事项中明确指出:“本品有毒,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服。” 《中药大辞典》亦载:朱砂“甘,凉,有毒。内服:研末,1~3分;入丸、散或拌染他药同煎。并作丸药之挂衣。外用:合他药研末干撒。”特别强调:“不宜久服、多服。”
看来,朱砂确实含有汞,会致人中毒。如此危险,为什么中药中还要放入朱砂?其实,朱砂是一把“双刃剑”,正确使用是祛病疗疾的良药,如滥用即成杀人的毒药。
造成朱砂中毒有以下原因:
一是炮制不当。临床应用的朱砂细粉多半质地不纯,甚至颜色发黑,究其原因,可能与炮制不当有关。
目前,朱砂的炮制,仍有采用机械化加工,如使用球磨机研磨,这样会使有毒汞游离出来,所得朱砂细粉就必然发黑。内服这种朱砂,很明显会导致汞中毒。
古法和2000版《药典》规定炮制朱砂时,均要求先以磁铁吸去铁屑,然后以水飞法不断加水研磨,方可得到红色细粉正品朱砂。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今法惟取好砂研末,以流水飞三次用,其末砂多杂石末、铁屑,不堪入药。又法,以绢袋盛砂,用荞麦灰淋汁煮三伏时,取出,流水浸洗过,研粉飞晒用。”《
中国药典》在朱砂“炮制”项下也说:“用吸铁石吸净铁屑,研成细粉,或用水飞法制成极细的粉末。”这样炮制后的朱砂,在水飞的过程中,除去了游离汞和可溶性汞盐等杂质,使朱砂的毒性大大降低。因此,临床选用朱砂应以外形光明无杂者为佳,其炮制应以《中国药典》规定的水飞法为准则。
二是剂量过大。朱砂镇心安神,常用于风痰诸痫、精神恍惚、口吐白沫等证。临床对癫痫等精神疾患治疗时,常大剂量口服朱砂,致使中毒者屡有发生。2000版《药典》明确指出,含有朱砂的药中,朱砂含量应为0.1~0.5g,因此日服用量不能超过0.5g。
三是服用时间过长。临床有患者因患顽固性失眠症而长期轮换服用朱砂安神丸等含朱砂制剂,结果造成慢性肾功能衰竭。据测定,丹砂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其汞含量为86.2%,硫含量为13.8%。临床资料表明,当人体中汞的蓄积量达到100毫克时,即可出现中毒反应。因此,服用含丹砂的汤剂或中成药时,一般不宜超过七天。
四是制备服用方法不当。治疗失眠症的中药汤剂中,一些中药常用朱砂包衣,以提高其安神作用,如朱茯苓、朱灯心、朱柏子仁等。这些药常与其它中药一起入汤剂同煎,结果造成汞中毒。
因此,朱砂入汤剂时,应用煎制好的药液或温开水冲服,禁止与群药同煎;最好不用朱砂挂衣。同时,朱砂应避免与含铝成分的药物(如明矾)同用,也不宜将朱砂置于铝器中加水研磨,或盛放在铝器皿中。因朱砂与铝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灰色的铝汞齐,而导致中毒。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用:“叶石林《避暑录》载:林彦振、谢任伯皆服伏火丹砂,俱病脑疽死。张杲《医说》载:张悫(què)服食丹砂,病中消数年,发鬓疽而死。皆可为服丹之戒。而周密《野语》载︰临川周推官平生孱弱,多服丹砂、乌、附药,晚年发背疽。医悉归罪丹石,服解毒药不效。”这些均与朱砂服用不当有关。
五是配伍不当。《本草纲目》载:“丹砂同远志、龙骨之类则养心气;同当归、丹参之类则养心血;同枸杞、地黄之类则养肾;同厚朴、川椒之类则养脾;同南星、川乌之类则祛风。可以明目,可以安胎,可以解毒,可以发汗,随佐使而见功,无所往而不可。”就是说,朱砂与一些药物配伍得当,会发挥作用,“无所往而不可”。如配伍不当,则会使其毒性增强,导致中毒。
研究表明,含朱砂的中成药不宜与碘化物、溴化物配伍同用。两者同时服用可在肠道内生成碘化汞或溴化汞,毒性大大增强,可导致药物性肠炎。而最有机会混合使用到这三种药物的要数神经衰弱和失眠患者。因此,患者服用含朱砂的安神中药时,一定不要同时服用三溴合剂之类含溴化物的西药。
有研究还表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和小儿,更易出现汞中毒的情况。因此,《药典》规定,肝肾功能不全者禁服。小儿脏腑娇嫩,应尽量少用或不用。
综上所述,朱砂在临床应用中,功过各半,合理应药能发挥重要的医疗作用,反之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后果,引起中毒。在临床应用时,我们应科学、客观、理性看待朱砂入药问题。
只要严格按照《中国药典》规定使用,并对朱砂开展深入系统的毒理学研究,尤其注意朱砂中汞对中枢神经系统、肾脏及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即可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有关专家指出:“临床上使用的含朱砂药物大多是复方制剂,且多用于急性病症的治疗,服药剂量小、疗程短。经过炮制、配伍,以及严格的用量限制,含朱砂药物是安全的。”
— END —
文章内容仅供思路参考,不代表本刊观点,非中医药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文章图片部分来自网络,用于公益传播,在此对图片作者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