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城山位于山西省晋城阳城县西南35公里处,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交界,属中条山森林公园一部分,与著名的中条山舜王坪东西相望,故又称东坪。方圆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9.5米,主峰四面如城,有东、西、南、北四门。
“昆仑丘”之谜
昆仑,古称“昆仑之虚”或“昆仑之丘”。关于它的确切位置,《水经注》、《扶南传》、《山海经》等文献巨著均有不同记述,近代学术界也多有争鸣。
2000年,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从山西地形图上偶然发现阳城县境内的析城山地形地貌酷似一条山体巨龙,查阅古籍比对与昆仑丘极为相像。为了探其究竟,华仁葵和台湾金荣华教授等人带着海峡两岸专家团队,历经17年实地考证,科学推定析城山就是远古昆仑丘,是中华人文始祖太皞伏羲王都。
析城山就是昆仑山之据
一是析城山具备古籍中所描绘的昆仑山的特点。
据古籍记载,昆仑山山顶有悬圃仙境,中间有九重增城,九井九门,弱水环之,炎山外围。
析城山山顶很平,与历山舜王坪相对,是高山草甸气候,山顶有一湖泊,周围繁花盛开,似瑶池悬圃。
析城山南麓有红砂岭,红砂遍地,疑炎火之山。
当地居民千百年来一直称呼析城山四个缺口为东、南、西、北四门,另有五处道路通往山顶,合称“九门”。
析城山属喀斯特陷落洼地,有无数的天坑,古称井。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溶洞、地下河,暗合“弱水环之”。
《山西通志》记载“山峰四面如城,高大险峻。”也就是说析城山四周崖壁似城,有东西南北四门,所以才起名析城,故为应和“九重增城”之说。
二是“下川文化遗址”固隆、索泉岭区和东川区的一部分都在析城山区。
圣王坪发现有细石器、仰韶文化红陶片、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说明距今七八千年至一万年前后都有人类在此活动,析城山一带有着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笔。这些都是说明析城山就是昆仑虚的铁证。
析城山遗址细石器
析城山仰韶文化时期绳纹泥质红陶片
析城山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远景照
析城山之美
山似龙形,瑶池水清
悬圃花奇,龙窝满坪
漏斗天坑,岩龛栖神
析城山神圣神奇,堪称人间仙境。山景奇特险峻,春夏秋冬各具特色。
春来山花烂漫,绿茵如毯;夏至胭粉怒放,米粉斗艳;秋到菊花遍地,瑞草无边;冬天银装素裹,莽莽苍苍。
登南门远眺王屋天坛,仙风拂面,瑞雾迷离,依稀海市蜃楼;回首俯瞰析城,祥花瑞草,无边美景,一览无遗,尽收眼底。游人至此,无不赞叹析城山神奇美丽,无不感叹大自然神奇造化。
析城山 夏来胭粉花开
《胭粉花开析城山》
仲夏登上析城山,极目胭粉遍草甸。
汤王庙前听祈雨,娘娘池畔笑声欢。
花团锦簇彩蝶舞,风撩草摇落红瓣。
骑马扬鞭任驰骋,南天门上歌喉展。
酷暑炎热不觉累,追逐嬉戏笑声甜。
天当被子地当床,扯片云彩抽支烟。
析城山圣王坪上,盛开一种俏丽惊目、胭红粉白的野花。花成簇状,每簇怒放数百朵,烂漫于绿草丛中。这种花叫胭粉花,也叫狼毒花。每年6月中旬,这个高山草甸,漫山遍野到处是盛开的胭粉花。周边县市和邻省河南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都会慕名而来赏花、拍照。
清代张域咏此花:"万斛胭粉种作田,灵花开放碧峰巅。人间未许窥颜色,时有香风落九天。"花性喜野淡,色虽艳而不含香,至今无人引植。山花不比牡丹贵,超脱尘风尤惹人。
传说此花系汤王娘娘垂泪沾腮滴落花瓣而成,故而叫胭粉花。花期难永,慕其颜色者须当趁时而访,才得有缘相见。然而王妃铅华,布衣难羡,胭粉丽色,或有别解。
据地方志书记载,明末农民起义,有一支义军被官兵围困析城山中。后义军中叛徒杀害首领投降官府,又引兵围剿山中义军。圣王坪上,血浸草茎。清代庞太朴有诗曰:金帛不手委紫陌,花钿不插泣青娥。"泣泪青娥",或是义军眷属,或是被掠民女,即泪血洗面,胭粉染地,花瓣蕊间,必留怨愤。哎!龙草琪花,玉簟琼床,泣血衷肠?
前人李咸当年游析城,从盘亭徒步东攀。途中所见,"檐皆茅覆,墙尽石甃,居然又一洞天之奇矣。"洞天之内,才会有乾坤世界。并悟得真谛:"天下事者不如见者之实,见者不如闻者之蓄,且留其余步,以待后者。"析城山的境界,奇不仅在山水,更在能感悟宜留余地以自处,且留余地以处人、处事业,处天地万物的道理。
析城山冬景
析城山是中华历史名山
2016年11月5日至7日,第三届全国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阳城县举行,来自中国社科院和陕西、四川、山西、河南等省的专家学者深入阳城县北留、河北、润城等地的成汤古庙进行实地考察,相互交流了近年来商汤文化研究取得的成果,进一步肯定了析城山为商汤祷雨之地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定论,确立析城山中华历史名山地位。
析城山,又名析津山、圣王坪、东坪。位于山西晋城市阳城县西南30公里处,方圆2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888米,在250万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为8.516平方公里亚高山草甸,地下有数量众多的溶洞景观和地下河水,是中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好、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封闭式岩溶洼地,属非常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析城是古老的中华名山,中国最早的地理经典文献《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时,沿着山脉从西往东,导山疏河经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可见析城山之名甚古,几乎就是伴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而来。
析城山西望黄河三门,中流砥柱,东挽王屋太行,拔地起于中原,横亘大河北岸,俯视中原。华夏远古城市:夏都斟鄩、商都西豪,周东都洛邑,无不踞其屏下。站立黄河岸边,举目北仰王屋、析城,便可见蓝天下,群峰间,隐隐约约,是那云窝雾乡,济水源头,汤王行宫,天地交界。
清末民初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今本书纪年疏证》中记述:商汤“二十四年,大旱,王祷于桑林,雨。”桑林在哪里?清《山西通志》说:“桑林水,导源析城之东麓。”阳城县古称获泽,相传析城山即是当年汤王祈雨处。千百年来,晋豫间官祀民祷,香火不绝。
阳城县,古称濩泽,自西汉置县距今已有2000余年,曾是商王朝畿内核心区域,“商汤祷雨”的故事在这里世代相传。2012年,第一届全国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阳城举行,经过中国社科院专家学者的共同考察、论证,得出了山西省阳城县析城山地区是3600多年前商汤祷雨之地,阳城是全国商汤文化传承、传播的中心的重要结论,并由中国社科院先秦史学会牵头,成立了阳城商汤文化研究会。四年来,阳城商汤文化研究会按照“挖掘遗迹、保护遗迹、发扬遗迹”的要求,积极探索古迹,挖掘历史,对全县所存汤庙进行了全面普查,对现存汤庙的资料、照片、碑石拓片进行了集中整理,发现诸多遗址遗迹和人类文明活动,丰富了商汤文化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
阳城县,古称濩泽,自西汉置县距今已有2000余年,曾是商王朝畿内核心区域,“商汤祷雨”的故事在这里世代相传。2012年,第一届全国商汤文化学术研讨会在阳城举行,经过中国社科院专家学者的共同考察、论证,得出了山西省阳城县析城山地区是3600多年前商汤祷雨之地,阳城是全国商汤文化传承、传播的中心的重要结论,并由中国社科院先秦史学会牵头,成立了阳城商汤文化研究会。四年来,阳城商汤文化研究会按照“挖掘遗迹、保护遗迹、发扬遗迹”的要求,积极探索古迹,挖掘历史,对全县所存汤庙进行了全面普查,对现存汤庙的资料、照片、碑石拓片进行了集中整理,发现诸多遗址遗迹和人类文明活动,丰富了商汤文化的历史底蕴和人文内涵。
析城山是中华历史文化名山
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这里的风景美如仙境
这里的神话数不胜数
这里的神奇鬼斧神工
不妨带上亲朋好友来这里一探究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