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各期‘襄’字的应用。甲骨文的‘襄’字像一个头顶容器的人,且在商朝时期常用作地名,推测此字应指商朝时期的某个方国,当地特色即用头顶容器。西周时期繁化,有两个版本:一是加‘土’和‘攴’,二是在前者基础上加‘衣’。西周时期刻有‘襄’的青铜器有「作父己襄尊」、「薛侯盘」、「散氏盘」、「稣甫人盘」、「稣甫人匜」等。
商·甲骨卜辞·襄
商·青铜器·襄
西周·青铜器·襄
甲骨文的‘襄’常用作地名,如“(隻)麋二百……在襄”(合10990)、“贞于乙酉陷麋在襄”(合10991)、“䍑在襄”(合10992)。还经常放在‘商王’前,如‘襄祖己’(集成8334)、‘襄父癸’(集成8714)等;像祖戊、父己、祖己、父丁、父辛、父癸这样的名字一般来说都是商王专用,有时也会赐予商朝诸侯国,以表其重要,如‘襄父丁’(金文集成8495)。
‘襄’在商朝时期的推测。先秦时期中国有头顶物习惯的地区有鲜卑族、羌族、彝族、三星堆文化等,在地图上,以商朝中心为参照的‘襄’即指“东胡”之一支的鲜卑族,商朝用‘襄’指代东北方的某地。商代,孤竹国既履“任王事”之职,又代商守土之责,是享有尊贵地位的诸侯国,都城位于今河北卢龙地区。西周初期,孤竹国被西周分化。西周在其西部建立了燕国,管控孤竹及其北方属地和方国。此时的孤竹国疆域,逐渐被新封赏方国压缩于燕南地区。随后燕国崛起,孤竹国属地再次缩小。春秋初年,随着周王室衰微,中原各大国间展开了剧烈的争霸战争,无暇顾及偏远的少数民族,这给了周边少数民族发展自己势力的机会。就在这个时期,山戎迅速崛起,达到鼎盛,与其相邻的令支、孤竹等都被征服。孤竹国在商末周初迁徙至辽西一带之后国力渐渐衰弱,难以统治辽西,最后沦为山戎的与国。
西周地图·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4年)
‘襄’在西周时期的推测。西周时期金文的‘襄’常用作人名,如「稣甫人匜」:“稣甫人作妃襄媵匜”、「稣甫人盘」:“稣甫人作妃襄媵盘”。
西周·散氏盘·铭文
西周·散氏盘·铭文译文
散氏盘上的铭文大意:周厉王时期,夨国侵扰散国的城邑,被散国打败后,便用田地向散国赔偿。
散国,周代诸侯国,位于大散岭故而得名。在这里,秦岭山势有所中断,与自甘肃西来的陇山之间形成了一条隘道。古人利用这条隧道,开通了连结巴蜀与关中的陈仓道。
夨国 ,周代诸侯国,一作虞国。故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和陈仓区贾村原一带。
「散氏盘」局部铭文:“乃卑西宫襄、武父誓,曰:“我既付散氏湿田、畛田,余有爽变,爰千罚千。”西宫襄、武父则誓。厥受图,夨王于豆新宫东廷。厥左执史正中农。”
「散氏盘」局部铭文译文:“于是给西宫襄(武父)发誓说:‘我既付散氏湿田、墙田,我有反悔,同样(孪)受一千罚一千’,西宫襄(武父)按协定也发了誓。就这样散氏家族接受了受封田地的地图。“‘夨’大人宣布把王上的旨意刻于豆上,放在新宫东廷。”
从铭文中提取‘襄’为散国地区,《资治通鉴》:唐光启二年(886),上自宝鸡幸兴元,“以传国宝授(王)建负之以从,登大散岭”。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五十二里,上有大散关。
商周各期‘襄’字含义的总结。以商朝中心为参照的‘襄’即指“东胡”之一支的鲜卑族,商朝用‘襄’指代东北方的某地。以西周中心为参照的‘襄’即指宝鸡至彝族、途经广汉一带,西周用‘襄’指代其诸侯国——散国的‘襄’地。
于商而言,‘襄’最初指东北方某一部族的生活习惯,后泛指这一部族,随着商朝逐渐掌握青铜技术,后将这种容器嵌入头部的行为类比于金属嵌入器物;于周而言,‘襄’已被替换为秦岭一带有着‘头顶物’习惯的人们,后作地名。商周时期的‘襄’皆指地域,只是其所指并非一地。
古文释义
【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湘。
【說文】漢令:解衣而耕謂之襄。
又上也。【書·堯典】懷山襄陵。【註】包山上陵也。
又【臯陶謨】思曰:贊贊襄哉。【疏】謂贊奏上古行事而言之也。
又除也。【詩·鄘風】牆有茨,不可襄也。
又成也。【左傳·定十五年】葬定公,雨,不克襄事,禮也。
又駕也。【詩·鄭風】兩服上襄。【註】上駕,馬之最良者也。
又【小雅】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箋】駕,謂更其肆也。從旦至暮七辰,辰一移,謂之七襄。
又【史記·諡法解】辟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
又地名。【史記·高祖功臣侯表】襄平。
【索隱曰】屬臨淮。
【後漢·郡國志】上黨郡襄垣。
又【廣韻】州名,本楚之西津,魏置襄陽郡,西魏攺襄州,因水立名。
【韻會】宋升襄陽府。
又姓。【後漢·襄楷傳註】《風俗通》曰:襄姓,楚大夫襄老之後。
来源:汉字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