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万年道为参旗军,长安道为鼓旗军,富平道为玄戈军,醴泉道为并钺军,同州道为羽林军,华州道为骑官军,宁州道为折威军,岐州道为平道军,幽州道为招摇军,西麟州道为苑游军,径州道为天纪军,宜州道为天节军。军置将、副各一人,以督耕战,以车骑府统之”。
二、举关中之兵以临四方
唐代长安关中地区各军位置
自隋朝末年,突厥便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重要威胁,在李渊起兵之时,受突厥胁迫被迫约定“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而唐史大家陈寅恪在《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中论述,此时李渊实际称臣于突厥。大业三年(618年)李渊改元武德,称帝之后,唐与突厥的关系逐步发生着转化。唐统一后,突厥已经成为帝国的主要威胁,唐初十二军布防的重点是长安东西北三面。直接应对突厥汗国对唐的威胁。此时管理军队的十二军,在职能上也相应发生改变,各军不仅负担起统领军队的职责,更担任起防御布局和地方管控的职能,史书记载各军“而军置将军一人;军有坊,置主一人,以检户口,劝课农桑。”
唐长安城中万年县位置
从这个格局上看,十二军中隶属于京兆府的就有万年、长安、富平、醛泉、宜州五军之多。
经玄武门事变,李世民登基后,即唐太宗。此时唐帝国首都长安城仍面临着北方突厥的威胁。为此,李世民不断加强府兵力量,在贞观三年(629年),遣李靖、张公瑾等人率军与北方少数民族铁勒部薛延陀夹击突厥,俘获颉利可汗。漠北诸部相继归附唐朝。
贞观十年,为了加强京兆地区的防御,太宗诏令十二军改为折冲府。在分布上来看,唐初关内道军府最为密集,共有二百六十一个折冲府,而长安附近的京兆府置府数量更是有一百三十一个之多。可以说,关中地区的折冲府占总数四成的左右,这些折冲府的设立不仅是因袭前十二军的旧制,更是为了形成“举天下不敌关中”的局面,起到“举关中之兵以临四方”的战略举措。
三、十六卫
十六卫在唐前期是长安城的军事指挥机构,其防御空间包括整个长安城。十六卫中领兵的有十二卫左右卫、左右晓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另有四卫不领兵,即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其中,左右卫、左右晓卫、左右武卫、左右领军卫负责统领宫廷禁卫政令。称谓上,唐朝十二卫军名左右卫曰晓骑,左右晓卫曰豹骑,左右武卫曰熊渠,左右威卫曰羽林,左右领军卫曰射声,左右金吾曰饮飞。
左右卫与左右晓卫相互配合,完成防御布阵。在皇城和宫城内外,左右卫于左右晓卫分工负责。《唐六典》左右晓卫条曰若在皇城四面、宫城之内外,则与左、右卫分知助铺之职。也就是说,在两城内外,四卫相互配合。左右卫在十六卫中地位相对较高,《唐六典》记载,左右卫分为五仗“一曰供奉,二曰亲仗,三曰勋仗,四曰诩仗,五曰散手仗”。如果皇帝上正殿此正殿应为太极殿,则立于两阶之次。在正门因为太极门之内,则以挟门队坐于东、西厢。在太极宫的承天门和嘉德门之内,由左右卫大将军镇守。嘉德门和承天门是太极宫南边的主要通道,承天门为太极宫南面正中之门,其西为永安门,东为长乐门。
门南面就是宫城与皇城之间的横街。这里是唐初期举行各种庆典的重要场所,地位极为重要。嘉德门是承天门北第一门,是从南面进入太极宫的重要通道。诸门及内厢宿卫之仗,无将军者,则以中郎将一人权代其职。若大驾行幸,则如卤簿之法以从。十六卫控制长安防御时,左右卫布防的都是比较重要的区域,距离皇帝最近。左右卫在长安城整体防御中占据重要位置,是长安城核心防御力量。
左右晓卫另需要负责守卫各个城门,左右晓卫领永固等四十九外府,诩府之府兵。左右晓卫与左右卫一同构成了京城最重要的防御力量。其防御空间主要在以下几处首先,宫城内宫城内左右晓卫的主要布防区域在正殿附近,在正殿之前,则以胡禄队坐于东、西廊下。如果皇帝坐正殿,其所在位置为左、右卫之下。在正门太极门之外,则以挟门队列于东、西厢。其次,门卫左右晓卫需要分兵防守诸门,其主要职责是左厢诸门之内事,右厢诸门之外事。根据诸多史料分析,在北衙禁军还没有建立以前,左右卫、左右晓卫以及左右屯卫即左右威卫在宫城诸门卫戍。这些情况在记录上比较模糊。
而且,从记载的情况看,左右卫与左右晓卫的防御职责分别为为左右厢诸门之内外事。如果这样的模式成立的话,左右屯卫还应该与其他的二卫组成玄武门内外防御。玄武门之变战死之敬君弘赠左屯卫大将军,吕世衡右晓卫将军。如果按照前文所述,晓卫知右厢诸门之外事,那么吕世衡所赠右晓卫将军就有一定的关联。同理是否可以理解为左屯卫知左厢门之外事。两人均为守卫玄武门外门之将军,才有出战的这种必须要求。如果以上猜测成立,那么玄武门内还应有与左右屯卫共同参与防御的其他二卫即左右晓卫。再次,其它区域左右晓卫还与左右卫一起负责皇城四面、宫城内外的防御任务。
此外左右领军卫辅助管理皇城东西面,负责外围城门的守卫。左右金吾卫负责宫中、京城的巡查警卫,管理烽火台、道路等事宜。
同时太子东宫下有六率统领府兵,即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和左右清道率。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负责东宫军队仪仗,而左右清道率负责东宫内外巡视警戒。由此可见,府兵并不是全部上番,有相当一部分府兵在当地上番承担警卫任务,还有许多府兵参与到各种战争中。
贞观时期唐帝国对外战争不断,十六卫统军将军领兵出战的记载比比皆是。足见府兵上番并不是府兵服兵役的唯一路径。唐高宗、武后时期唐进一步扩展疆域,与周边少数民族战争不断,府兵也是主要的军事力量。有时,战争需要进行很长时间,这样府兵不可能完全按照上番时间执行了。
四、“飞骑”的选拔
史书载“(贞观)十二年,始置左右屯营于玄武门,领以诸卫将军,号“飞骑”。其法取户二等以上、长六尺阔壮者,试弓马四次上、翘关举五、负米五解行三十步者。复择马射为百骑,衣五色袍,乘六闲驳马,虎皮猪,为游幸诩卫。
李世民在选拔“飞骑”过程中,格外注重其来源,选拨侍卫的等级,取户二等以上,以保证飞骑的血统高贵,同时,保证遴选飞骑对皇帝的忠心。其次是身材,要有壮阔的外形。李世民所选飞骑长六尺阔壮者,唐有大尺、小尺之分,大尺一尺合今约0.3米,小尺合今0.25米。大尺六尺为1.8米,小尺为1.5米,由此推论,这里应该是采用的大尺。唐时期1.8米应该是很高大的人群了。再次,还要有较强的力量和过硬的军事技术,飞骑要试弓马四次上,也就是骑射四次且命中,这与李世民本人非常重视骑兵有直接关系。
翘关举五,唐人的“翘关”类似于今天的举重,今天很难准确指出唐人翘关的重量,武后时期实行的武举就有翘关一项“翘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从记录上来看此为原木,重量较难估量,但不会太轻。对力量的要求倒是可以从另外一个测试中可见一斑,即负米五解行三十步者,这项测试还是考察力量。唐一解装米约合今100斤以上,能够扛起这个重量再走上三十步,唐三十步合今44米左右,对力量、体力、意志品质都是一个极大的考验。看来选拔出来的飞骑的力量十分了得。对士兵力量的要求在冷兵器时代非常重要。由于兵器使用方式的特殊要求,使用者力量占优就容易在对抗中取得优势。不论集体还是个人对抗,力量都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这支军队作战能力极强。这就符合唐太宗建立这支军队的初衷了。
飞骑的选拔制度与十六卫的选拔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属于募兵制。这是十六卫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组织,具有了皇帝私兵的性质,只是其隶属关系仍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至高宗龙朔二年,唐高宗将屯营从十六卫南衙体系中分离出来,组建了第一个正式的北衙军事组织——羽林军。这一事件表明,唐朝皇帝建立起了独立的北衙禁军体系。羽林军,分为飞骑和百骑。这种安置显然体现了皇帝个人希望拥有军队以保卫其安全的思路。百骑系统也并入羽林军,并得到继续发展。武后改百骑曰“千骑”。中宗又改千骑曰“万骑”,分左、右营。这部分力量在其后的几次政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从以上禁军的发展情况来看,贞观至开元时期禁军实力是不断得到加强的过程,逐渐发展成为与南衙系统并列的防御力量,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在这个阶段,长安城防御也逐渐分化,宫城防御被独立出来,而城市防御也逐渐演变为警卫。
可惜,到了唐玄宗时期禁军的一个主要变化是宦官逐渐掌典禁军,禁军也由极盛逐渐衰微,这也导致了唐朝盛世的终结。
五、总结
在唐代军事制度的保障下,唐代国力强盛,前后历经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在强大国力的感召下,唐人所展现出来极强的尚武思想。这种尚武思想对武功的推崇是综合立体的,而不是单一口头上的吹捧。无论是军事思想、军事理论还是军事行动、军事技术,唐人全面展现了自己对军事的热爱和学习的成果。即使是脱离军事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也将自己化身为剑客侠士,既然不能保国卫家,至少可以济世救民。这一影响更为整个唐代社会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雄健之风,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作者:绑架兔子的暴走族,公众号“这才是战争”加盟作者 ,未经作者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朋友圈。友情提示:本号已加入版权保护,任何敢于抄袭洗稿盗图者,都将受到“视觉中国”式维权打击,代价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谓言之不预也。
公众号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